煤矿坑道钻机工作时,操作人员面临机械伤害、飞溅物、触电、坍塌等多重风险。为有效防范受伤,需从设备安全、操作规范、环境管理、人员防护及应急处理五个维度综合施策,具体措施如下:
	一、设备安全防护
	- 
		定期检查与维护
		
			- 
				机械部件:每日检查钻杆、钻头、动力头、夹持器等部件的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裂纹或变形的钻杆,防止断裂飞溅。
- 
				液压系统:每周检查液压油油位和油质,避免油管老化破裂导致高压油喷射伤人;定期清理液压阀组,防止卡阀引发设备失控。
- 
				电气系统:每月检测电机、电缆的绝缘性能,确保防爆开关灵敏可靠,防止漏电或短路引发触电或火灾。
 
- 
		安装防护装置
		
			- 
				旋转部位:在动力头、传动轴等旋转部件外安装防护罩,防止衣物或肢体卷入。
- 
				钻杆连接处:使用安全卡瓦或锁紧装置固定钻杆,避免钻进过程中松脱甩出。
- 
				操作台:配备急停按钮和防误操作装置,确保紧急情况下能立即切断电源。
 
	二、规范操作流程
	- 
		严格遵守操作规程
		
			- 
				启动前:确认变速箱挂空挡、液压卡盘处于松开位置、给进缸操作手柄居中,避免误启动导致设备突然动作。
- 
				钻进时:保持匀速推进,避免突然加压或变速;加接钻杆时,先停止推进再停止旋转,确保钻杆方口对准夹持器卡爪。
- 
				停机后:关闭电源和水源,清理设备表面煤尘,防止积尘引发自燃或设备故障。
 
- 
		禁止违规行为
		
			- 
				严禁戴手套操作旋转部件,防止手套被卷入导致手部受伤。
- 
				禁止在钻机运转时挂挡或换挡,避免齿轮打齿或设备失控。
- 
				不得在未装钻杆的情况下启动回转器,防止动力头空转伤人。
 
	三、环境安全管理
	- 
		巷道支护与通风
		
			- 
				支护检查:钻进前检查巷道顶板和两帮的支护情况,及时加固松动或破损的锚杆、网片,防止坍塌埋压。
- 
				通风保障:在无风或微风区域安装局部通风机或导风筒,确保风流稳定;配备瓦斯检测仪,实时监测瓦斯浓度,超限立即停机撤人。
 
- 
		作业面清理
		
			- 
				及时清理钻场内的煤块、岩屑和杂物,保持作业面整洁,防止绊倒或滑倒。
- 
				挖设排水沟和沉淀池,避免积水导致设备锈蚀或人员滑倒。
 
	四、人员防护措施
	- 
		穿戴个人防护装备(PPE)
		
			- 
				头部:佩戴安全帽,防止落石或飞溅物砸伤。
- 
				眼部:佩戴防尘眼镜或护目镜,防止煤尘或钻屑进入眼睛。
- 
				呼吸:佩戴防尘口罩或正压式空气呼吸器,减少粉尘吸入风险。
- 
				手部:佩戴防割手套,保护手部免受钻杆或工具划伤。
- 
				足部:穿戴防砸安全鞋,防止重物坠落砸伤脚部。
 
- 
		保持安全距离
		
			- 
				操作人员应站在钻机侧面,避免正对钻杆或动力头,防止钻杆断裂或卡钻时甩出伤人。
- 
				非操作人员远离作业区域,禁止在钻机后方或旋转部件附近停留。
 
	五、应急处理与培训
	- 
		制定应急预案
		
			- 
				针对触电、机械伤害、坍塌等事故,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流程,明确撤离路线和救援方法。
- 
				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急救措施和逃生路线。
 
- 
		加强安全培训
		
			- 
				岗前培训:新员工需接受钻机操作、安全规程和应急处理培训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。
- 
				定期复训:每季度组织安全知识更新培训,强化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。
- 
				案例警示:通过分析典型事故案例,总结教训,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警惕性。
 
	六、特殊工况防护
	- 
		处理卡钻或埋钻
		
			- 
				停止推进并保持旋转,尝试缓慢后退;若仍无法解决,使用千斤顶或导轨辅助起拔,严禁强行拉拽导致钻杆断裂。
- 
				处理过程中,操作人员应远离钻杆可能甩出的方向,防止飞溅物伤人。
 
- 
		夜间或低能见度作业
		
			- 
				增加照明设备,确保作业面光线充足,避免因视线不清导致操作失误。
- 
				安排专人监护,提醒操作人员注意周围环境变化。